袁隆平:晋级“90后”,住在稻田边
来源:人民网   2019-09-24 00:00   浏览量:1   | | | |

  9月5日,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袁隆平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说:“我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祝愿祖国越来越富强。” 湖南日报记者 徐行 摄

  位于长沙马坡岭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院里,有一块七八分地的试验田。它紧挨着袁隆平院士家的后院,默默陪伴了老人几十年。想看田了,站在窗户边就能看到,不过,袁院士还是喜欢把脚踩在田里,享受那种亲切又踏实的味道。

  9月的长沙,“秋老虎”时而发着余威。23日上午9点半,看完田的袁隆平离开家里去办公室。虽说不久前晋级“90后”,身体也有时闹点小“情绪”,但“后生可畏”,他定的目标越来越大。

  “超级稻今年布了4个试验点,下个月就要收获了,有希望突破每公顷18吨,就是亩产1200公斤呢。杂交水稻现在国外的推广面积是700多万公顷,我们要让最好的杂交水稻品种走出去,争取尽快提高到800万公顷。”袁隆平笑着对记者说,朝鲜农科院院长前不久来中心,还请求帮他们发展杂交水稻。

  家门口种上了第三代杂交水稻

  第三代杂交水稻,是袁隆平带领团队攻关的世界级难题,经过多年奋斗已初战告捷。今年初,这项研究摘得了省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从去年起,大院里那块试验田就种了部分第三代杂交水稻。袁老师可以在家里看着他的新宝贝了,一天要看三四回。”团队核心成员、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研究员李新奇领着记者往田里走。

  一眼望去,成千上万株第三代杂交水稻正在抽穗中。轻轻一碰,花粉纷飞。“这是晚稻,很快就要齐穗了。每根穗子上有五六百粒谷子呢,比一般的杂交水稻要多1倍。”李新奇说。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彭玉林,负责照管这块试验田。“虽然眼睛不如从前好使,但袁老师给稻田看‘病’依然眼光‘毒辣’。他当天看了田如果不满意,早上9点30至40分,电话准时就到了我这里。”彭玉林“吐槽”。

  今年的产量如何?10月见分晓。

  “去年另一块田里种的第三代杂交水稻长势很好,袁老师亲自叫了10来个人,和他一起去田里测产,结果亩产有1300多公斤,高兴得直说‘惊人’。”李新奇回忆。

  从53年前发表那篇改变世界水稻史的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开始,半个多世纪里,袁隆平带领团队将杂交水稻育种从三系法发展到两系法,水稻产量连上台阶,但也进入了“缓慢增长期”。兼具三系法和两系法优点的第三代杂交水稻另辟蹊径,通过遗传工程不育系研究,为水稻大幅度增产提供了巨大潜力空间。

  在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里,一小包从试验田里收获的第三代杂交水稻种子吸引了记者目光。袋子里,红色和白色谷粒混杂在一起。“通过色选机,红色和白色的谷粒被区分开来。白色的谷粒就是母本,理论上可以和任何一个父本杂交,选育到优良品种的几率大大增加。红色的谷粒种下去后,又分别结出各一半红色和白色谷粒,形成一个新的循环。”李新奇介绍。

  “粮食是关乎国计民生的重要战略物资,没饭吃的味道不好受。我一直有个‘禾下乘凉梦’,高产、更高产是我们永恒的追求。”袁隆平说。

  签发《科研任务告示》,定下新三大攻关目标

  “全体员工,人人须知,我中心有三大主要任务。”6月初,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大院里,挂出了一则袁隆平亲笔签名的《科研任务告示》,提出了“三大目标”。

  其一,冲刺“禾下乘凉梦”,继续巩固每公顷18吨产量的目标;其二,选育耐盐碱水稻,瞄准每公顷产量4.5吨的目标;其三,发展第三代杂交水稻。

  此后召开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2019年科研工作会议上,袁隆平对三大重点科研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他语重心长地对全体科研人员说,科研是立足之本,创新是发展之源,想要继续保持杂交水稻技术引领地位,必须在科研工作顶层设计、攻关任务执行落实、资源共享等方面努力。

  “《科研任务告示》令人鼓舞、催人奋进。”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齐绍武表示:“袁院士耄耋之年仍奋斗在科研一线,我们一定要为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倾尽所能。”

  耐盐碱水稻是袁隆平近年来为之奋斗的新目标。他认为,我国18亿亩耕地保护的红线,依然远不能满足粮食生产的需求。而10多亿亩盐碱地里,目前可供利用的有2亿亩左右。如果能拿出1亿亩开发,每亩按300公斤产量计算,就能增加300亿公斤粮食,相当于湖南省全年的粮食总产量,可多养活七八千万人口。

  为了实现这个想法,袁隆平近年来提出了利用水稻杂种优势,提高耐盐碱水稻产量的技术路线。2017年团队从国际水稻所等地收集耐盐碱水稻资源,当年便筛选出了4个有希望的品种。袁隆平提出的建立“国家级耐盐碱水稻研究中心”的建议,也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耐盐碱水稻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方案》正在完善中。

  除了每天了解第三代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步入“90后”的袁隆平院士还密切关注着即将收获的超级稻百亩片攻关情况。

  23年前,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由原农业部正式立项。担任主帅的袁隆平提出“形态改良与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的水稻超高产育种理论和技术路线,再一次走在了世界最前沿。2018年,云南个旧超级稻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达到1152.3公斤,刷新了水稻大面积种植单产世界纪录。今年10月将进行测产的超级稻百亩示范片,有希望创造新的纪录。

  回首走过的路,多少艰辛化作沉甸甸的稻穗。“在中国,超级稻亩产800公斤才算及格呢。”袁隆平自豪地说。(记者 胡宇芬 通讯员 杨耀松 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