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湖湘工匠”新生代 为“一带一路”产业经济合作提供新动能
来源:人民网   2019-05-07 00:00   浏览量:1   | | | |

  ■导读

  共建“一带一路”为世界各国发展提供了新机遇,也为中国开放发展开辟了新天地。

  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时表示,要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努力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目标,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

  已在积极对接“一带一路”中受益匪浅的湖南,应如何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建设?《湖南日报》特约请专家学者建言献策。

  李洪坤 董飞

  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开幕式主旨演讲中指出,“要顺应第四次工业革命发展趋势,共同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机遇,共同探索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探寻新的增长动能和发展路径”。在工业4.0时代,掌握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的高素质“新生代”,将成为推动产业经济合作发展的新动能。

  近年来,湖南坚持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之路,伴随中联重科、湖南建工等湖湘企业“走出去”,湖南培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逐渐遍布“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打造一支“湖湘工匠”新生代队伍,助力“一带一路”产业经济合作发展,是实现“一带一路”国家共同繁荣的需要,也是湖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国家高质量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德技并修的“湖湘工匠”新生代

  “一带一路”建设,是一条沿着高质量发展方向不断前进的路,在“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已基本形成基础上,迫切需要一支高品质工匠队伍来提升合作信任和国际信誉,“湖湘工匠”新生代应成为这支队伍中的“排头兵”和“领头雁”。

  一是练就“湖湘工匠”新生代精湛的技术本领。应抓住当前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契机,科学设计“文化素质+职业能力”的综合考核方案,重点选拔培养具备较好文化基础和动手能力的人才;优化实践教学条件和教学模式,鼓励政、行、企、校积极参与“现代学徒制”和“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破除部门、行业间壁垒,积极组织学生、员工开展各级各类技能比赛(比武),选拔优秀选手参与世界技能大赛等国内外赛事。

  二是养成“湖湘工匠”新生代高尚的品格。应坚持德技并修、以德为先。学校和企业都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团队合作训练、素质拓展实践、历史文化熏陶等方式,让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成为“湖湘工匠”的精神向导和行动指南,把湖湘文化“心忧天下”“敢为人先”等精髓内化为“湖湘工匠”的家国情怀,让“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湖南精神在“湖湘工匠”中薪火相传。

  精准对接“一带一路”国家经济创新发展需要,着力培养引领创新的“湖湘工匠”新生代

  “湖湘工匠”新生代培养既要继续聚焦铁路、港口、管网等“一带一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又要高度关注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前沿领域,注重以创新型人才升级支撑产业转型升级。

  一是建立“湖湘工匠”新生代人才培养与经济发展同步调整机制。通过举办投资论坛、开展创新合作计划、签订发展协议,从政府、行业、协会等多个层面开展与“一带一路”国家的创新人才交流对话活动,建立人才需求索引,方便湖湘企业和高校制定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和储备规划。湖湘企业和高校要加大信息技术、智能制造、大数据分析等与前沿经济领域发展密切相关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力度,谋求在海外新技术产业合作项目招投标中具备人才竞争优势。

  二是建立校企协同培养创新型“湖湘工匠”的合作机制。应细分行业、产业,由相关龙头企业和高校牵头成立协同创新联盟,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动校企共建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共享教育培训资源、共同开展技术攻关和对外推广、共拓海外发展空间,以实现互利共赢。

  三是完善“湖湘工匠”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抓好新技术培养培训。企业应为高校提供生产前沿的新理念、新标准、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高校要把产业发展前沿人才能力需求纳入课程体系、融入教学标准;抓好创新教育。应由企业设立“创新学院”、高校设立“众创空间”、政府设立“创新创业孵化园区”等载体,为创新人才提供“生长空间”、成长指导;抓好创新实践。借助海内外项目为“湖湘工匠”提升创新能力提供真实的锻炼环境,推动湖湘企业与“湖湘工匠”广泛传播创新意识、创新能量。

  精准对接湖湘企业“走出去”需要,着力培养接轨国际的“湖湘工匠”新生代

  能否建立一支结构合理、技术先进、吃苦耐劳的国际化技术技能人才队伍,是企业能否顺利实施海外发展的关键所在。湖湘企业在“一带一路”经济建设中必须打造一支信得过、用得起、派得出的国际化“湖湘工匠”队伍。

  一是开发具有“湖湘工匠”特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标准。应根据国际通行标准和地区特殊要求,分类开发既适应海外项目需要又具有湖南特色的教学标准、培训标准、职业标准和生产标准,依照标准培养国际化人才。建立海外人力资源开发基地和职业能力培养培训基地,把具有“湖湘工匠”特色的人才培养标准运用于培养“一带一路”国家本土化技术技能人才,提升“湖湘工匠”的品牌效应。

  二是抓好“湖湘工匠”新生代国际化能力培养。湖南拥有强大完备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企业应从产业发展高度,与相关高校开展国际化人才“订单培养”,深度参与选材、育材、炼材全过程。高校应有针对性地增设有关专业及外语、国际化知识、国际化规则等学习内容。还要发挥海外项目的阵地优势,通过实习实训,让“湖湘工匠”新生代了解海外项目的运作方式、业务流程、生产组织管理特点及各类风险。

  三是拓宽“湖湘工匠”新生代的国际化通道。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应为技术技能人才出国务工就业提供信息咨询和各类服务,为他们建立出入境绿色通道;采取宣传、奖补、晋升、评优等多种措施,有效激发“湖湘工匠”新生代走出国门、投身“一带一路”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作者系湖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南师范大学基地特约研究员、湖南师范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